
新華網甘肅頻道5月18日電(朱霞)時下,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山東威龍集團葡萄生產基地一片繁忙,農戶在葡萄種植園里埋頭耕耘。很難想象兩年前因為當地群眾思想有包袱,不愿意接受土地流轉這種新形勢,為農民增收而想方設法的政府大傷腦筋。經過兩年的時間,僅天水市渭南鎮(zhèn)就完成土地流轉10600畝。這其中民兵預備役人員成為解開農戶思想疙瘩、促進生產方式變革的生力軍。
“以前接受不了土地流轉,我們是農民啊,離開土地,沒了土地,那咋活呢?”回憶起兩年前,渭南鎮(zhèn)渭西村村民李存弟感慨不少,而他的想法正代表著當時大多數農戶的想法,對土地依賴性強、對土地流轉難以理解,這些都成為基層生產方式變革的阻力。
“當時很多農戶抵觸情緒比較濃,去基層做工作的同志被謾罵、刁難都是常有的事。鎮(zhèn)上辦公會議最后決定從動員民兵預備役人員這個角度出發(fā),看看行不行!蔽寄湘(zhèn)鎮(zhèn)長王志軍談起推動土地流轉工作時仍然記憶猶新。

渭南鎮(zhèn)將民兵預備役人員組織起來先學習土地流轉政策,然后由他們“現身說法”,向其他農戶解釋土地流轉的益處,通過對比算賬、征求意見、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慢慢群眾的心結被解開了,“龍頭企業(yè)+土地流轉+優(yōu)勢產業(yè)”的形式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而土地流轉工作也有序的開展起來。
李存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一年把家里的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可以拿到900元的補助,然后再到葡萄基地每天參加生產能掙22元工資,這樣一年下來我不用出門打工家里的收入基本就夠了,以前算不來這個賬嘞!
渭南鎮(zhèn)鎮(zhèn)長王志軍告訴記者:“民兵預備役人員政策水平好,文化程度高,同時又每天和老百姓在一起生產生活,熟悉了解基層情況,所以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成為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新方式,可以說我們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發(fā)揮著和基層干部、黨員一樣的作用。兩年時間,我們鎮(zhèn)在民兵預備役人員的幫助下,完成了14個村、大小地塊31420、總面積約10600畝的土地流轉工作,涉及農戶4284戶、19349人!
據介紹,近年來天水市在開展雙擁工作時,努力走出軍民融合式發(fā)展的新路,將基層民兵預備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融入到當地經濟發(fā)展中,依靠民兵預備役力量解決基層矛盾糾紛、推行政策,收到比較顯著的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