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記者 李金磊)中國社會科學院8日發(fā)布的《旅游綠皮書》建議,為應對旅游擁擠,應繼續(xù)推動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安排的優(yōu)化,包括增加2-6天法定假日,以期恢復“五一”黃金周,加長“春節(jié)”放假時間等。
1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13-2014年《旅游綠皮書》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
近年來,折騰的 “中國式休假”頻繁引發(fā)民眾不滿,而“十一”黃金周也因擁擠不堪而飽受詬病,希望增加法定節(jié)假日總量以為黃金周分流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對于2014年“十一”黃金周,《旅游綠皮書》指出,預計今年擁擠現象非但難以緩解,或許還將有更加擁擠的趨勢。
為了未雨綢繆,應對旅游擁擠,綠皮書建議,國家決策部門應繼續(xù)推動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安排的優(yōu)化(包括增加2-6天法定假日,以期恢復“五一”黃金周,加長“春節(jié)”放假時間等),以讓老百姓能夠有更多一些的共同長假日,便于安排與家庭和親友共享旅游。
綠皮書分析,在未來的幾年,隨著決策部門對民眾呼聲的響應,中國的假日制度將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優(yōu)化。
綠皮書還建議,政府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積極推動帶薪年休假的進一步落實。除了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外,省市地方政府最好能夠會同多個部門對基層用人單位落實帶薪年休假的具體困難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并及時研究推動解決的措施與辦法,樹立典型,為更多地方提供推動帶薪年休假落實的參照與借鑒,以讓職工個性化的假日需求(包括旅游需求)能夠得到較好的釋放。
此外,應積極提倡和推動居民假日休閑的多樣化(包括旅游主管部門與相關部委和地方合作,推動文化娛樂休閑、體育健身休閑、養(yǎng)身養(yǎng)心休閑等的多樣供給——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供給——的進一步改善,推動大眾傳媒對休閑多樣化的關注與引導等),以舒緩節(jié)假日期間居民選擇旅游過于集中的態(tài)勢。
綠皮書指出,旅游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要協(xié)同努力,推動全國有條件的著名景區(qū)研究并制定出自己的擴容建設辦法,推動有關方面的公共投入,出臺政策和辦法引導民間資本的投入,幫助有條件的著名景區(qū)——尤其是地域廣闊的景區(qū)——在充分保護生態(tài)、保護資源的前下做出適度的擴容安排,包括改善交通、增加區(qū)內景點,延長游路,增添設施和旅游服務項目,以及改善信息溝通、加強調度管理等,以盡量滿足旅游者對著名景區(qū)的向往。
同時,還應鼓勵各地選擇有條件的非著名景區(qū)積極進行環(huán)境和服務的優(yōu)化,并推動其做好市場的推廣,鼓勵地方當局做好調查研究,每年選擇并優(yōu)化一批條件較好的新老景區(qū),及時以低價的引力向本地和全國的旅游者推薦,以期實現對游客的適度分流。
該報告認為,如果這些改善錯施能夠在今后得到加強,那么,“近幾年內,部分地區(qū)的假日擁堵將有可能逐步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事實+
恢復五一黃金周究竟難在哪?
中國于1995年起實行雙休日制度。1999年,國務院修訂發(fā)布《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jié)、“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黃金周”,從此“調休”正式登場,并延續(xù)至今。
旅游專家、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曾多次在主流媒體發(fā)文,呼吁“恢復五一黃金周”,但從取消的2008年至今,這個希望不斷落空,他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民意探測的失真。綜觀黃金周存廢之爭,專家分析、媒體報道、網絡論壇與政府決策,共同組成了圍繞法定節(jié)假日調整的話語體系。
其二,帶薪休假的幻想。帶薪休假是社會各界針對黃金周的弊端眾口一詞共同開出的藥方。筆者認為,假日經濟的“假日”不僅是國家法定節(jié)日假期,而應包括平時的雙休日和個人休假。2008年以來,“強制落實帶薪休假”的口號也不絕于耳。然而,事實證明,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些都是想當然的幻想。
其三,假日極限的擔憂。在2007年以黃金周存廢為核心的法定假日調整之爭中,參與討論的許多專家都不假思索地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我們的全年休假日達到了114天,已經是我國目前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可以承受的極限。近年也有專家表示,增加法定假日與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吻合,超越了經濟發(fā)展水平能夠承受的極限。
其四,朝令夕改的顧慮。建議取消五一假期的蔡繼明多次對媒體記者表示,“假日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不能走回頭路的”。2009年兩會期間,他還稱,恢復黃金周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對國家法律的威嚴不利,這也很可能成為高層重新決策的一個心理障礙。(騰訊新聞綜合中新網、廣州日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