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人伸開雙臂才能抱住巨硯半邊

硯蓋全圖

“巨龍迎奧”洮硯局部
中國甘肅網(wǎng)6月24日訊 2008年5月30日,這方名為“巨龍迎奧”的巨硯由省級工藝美術(shù)大師盧鎖忠主創(chuàng)設(shè)計、五名藏族民間雕刻家歷時3年零2個月雕刻完成。此硯總重3噸多,長2.34米,寬1.64米,厚0.39米。硯蓋直徑0.94米,硯池直徑為0.84米。盧鎖忠表示,此硯出手后,將拿出部分拍賣款項,捐贈汶川大地震受災(zāi)地區(qū)及希望工程。
游泳游出大奇石
盧鎖忠是我省著名的工藝美術(shù)大師,他從16歲起,就跟著外公學習雕刻洮硯,后來又師從我省洮硯雕刻大師劉愛軍學習技藝。北京申奧成功后,盧鎖忠說作為一位洮硯雕刻師,能在自己的雕刻洮硯歷程中以北京奧運會為題材,雕刻一方反映北京2008奧運會的洮硯,是自己的愿望。
2005年夏天,正在蘭州辦事的盧鎖忠接到老家一位叫張平海的同鄉(xiāng)打來的電話,說他們在游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特別大的硯石,讓他過來看一下。接到電話后,連夜趕到洮硯鄉(xiāng),結(jié)果讓他大吃一驚。而這塊巨大的硯石,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可以完成夢想的基礎(chǔ)。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2005年4月2日,在動用了大量的裝卸工具后,這塊巨大的硯石終于運抵臨洮。運送到臨洮的當天,按捺不住激動的盧鎖忠立即召集自己的4位藏族同鄉(xiāng),開始了對這塊巨石夜以繼日的精雕細琢。
夜以繼日雕洮硯
這塊硯料是從位于藏王故里中國三大名硯之一的洮硯之鄉(xiāng)——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喇嘛崖下的洮河中歷盡艱險打撈的硯石。通體綠中透黃,溫潤如玉,有水波紋。硯石四周有千萬年來河水沖刷留下的痕跡。前有黃膘醒目,后有水銹斑駁,實屬上等硯料。
盧鎖忠為了盡早地完成這方洮硯的雕刻,他和盧宏笑(藏族)、薛忠明(藏族)、張神童(藏族)、盧高駿(藏族)每天的工作量在11個小時以上。從開始設(shè)計到完工他們花費了整整3年零2個月時間。雕刻的過程是漫長的,里面有許多創(chuàng)造的快樂,也有許多煩惱。越往后就越難,不僅要構(gòu)思好,而且下刀一定要小心,稍有閃失一刀下去龍胡子被割掉了,那整個工程就全完了。
龍騰盛世傾情奧運
2008年5月30日,他們經(jīng)過3年零2個月完成這方迄今為止體積最大的洮硯。他們?yōu)檫@方洮硯起名“巨龍迎奧”。這方洮硯整體酷似中國地圖。硯蓋上端“喜迎奧運”四字顯得莊重肅穆。“北京”二字由5位運動員運動造型巧妙組成。兩邊,由34個大項運動造型組成。中間是熊熊燃燒的祥云火炬。左邊為奧運會會旗。右邊是中國國旗,下連是奧運會會徽,56只和平鴿在中國版圖上空展翅翱翔,象征著中華民族對北京奧運會及世界和平的美好祝愿。中間是宏偉壯麗的鳥巢主體體育館。其中,活靈活現(xiàn)的“五位福娃”寓意“北京歡迎您”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熱情與友好。生動形象,競相綻放,富麗華貴的國花牡丹,象征著開放的中國和平發(fā)展欣欣向榮,蓬勃興旺以及對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衷心企盼。硯體由208條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昂首青天,騰云駕霧的龍(其中有8條魚)組成。
五條巨龍象征世界五大洲各國人民對北京奧運會的無限向往。上黃膘組成的一輪旭日,從東側(cè)面,由天然黃膘組成的一輪旭日從東海冉冉升起。象征著蒸蒸日上的中國更加燦爛輝煌的未來。底座由四個堅硬形奇,如虎似獅的榆樹根組成。與硯體匹配渾然一體,使整個巨硯顯得更為奇巧完美、絢麗壯觀。
此硯收藏價值被眾多行家所看好,盧鎖忠計劃擇日對“巨龍迎奧”巨硯進行公開拍賣。他表示,待出手后,將拿出部分款項,捐贈汶川大地震受災(zāi)地區(qū)及希望工程。
截至2008年6月24日,已被甘肅電視臺中國西北角欄目、文化風景線欄目做了專題采訪,臨洮電視臺、蘭州晚報俱已做了新聞專題報道。已被全國六十余家網(wǎng)站轉(zhuǎn)貼。

相關(guān)鏈接
洮硯在宋朝時已聞名全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開采歷史。相傳,宋初即有人從臨潭、臨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硯。后來,因洮河泛濫,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趙希鵠《古硯辨》中寫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綠如蘭、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

“巨龍迎奧”洮硯局部

“巨龍迎奧”洮硯局部

甘肅卓尼縣喇嘛崖洮硯石產(chǎn)地

甘肅卓尼縣喇嘛崖洮硯石產(chǎn)地之宋代老坑